|
 二零二三年第一期
栏目主持:高鹏程
主编:唐晓渡 执行主编:田庄
|
|
王夫刚,诗人,1969年12月26日生于山东五莲。著有诗集《粥中的愤怒》《正午偏后》《斯世同怀》《山河仍在》《仿佛最好的诗篇已被别人写过》和诗文集《落日条款》《愿诗歌与我们的灵魂朝夕相遇》等,获过齐鲁文学奖、华文青年诗人奖、柔刚诗歌奖、《十月》诗歌奖和《广西文学》作品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2010/2011年度驻校诗人。 |
西沙纪行(组诗) |
◎王夫刚 |
手抄本更路簿
琼海市潭门镇的船老大苏承芬说
南海行船,不使用罗盘的
船长,就是个瞎子;不使用更路簿的船长
顶多是个随波逐流的业余舵手
航海指南,航海手册,航海日志
南海百科全书,南海天书……
不耕海的人赋予了更路簿
更多的名称,而GPS并不情愿喊它师傅
船旧了,人老了,帆船时代结束了
苏承芬在潭门镇渔港码头
看着船只进进出出——三沙航线依旧
更路簿,早已不再风雨同舟
博物馆一隅,更路簿试图证明
它是海洋的构成而非附属物
苏承芬则说,退休的更路簿
应该享有退休的船只和船长的同等礼遇
1974年1月19日
局部较量有时意味深长,西沙海战
就是一个范例:挑衅渔民和挑衅军舰的后果
并不一样(怒涛号死于怒涛
也算适得其所),挑衅不成的
教育,不仅仅要承担学费
还让可能的争议变成了没有可能的争议
海浪低于烈士纪念碑,却吞得下
被愤怒炮火所击中的敌舰
沙滩上的海螺依旧默默无闻
身体里回荡的已是有国籍的浪涛
无垠的阳光安慰着无垠的
海面;高温,高湿,高盐
高辐射,以及一个白天搭配一个夜晚的生活
重新回到了动荡而不需要暴力的渔船
渔民阿贵的赵述岛生涯
渔民阿贵的赵述岛生涯已经超过
三十年,计划生育时代
他像一个多余的角色被父亲带到海南以南
捕鱼:生活有时是一只小船
有时是惊涛骇浪打翻小船
有时则是,不大于赵述岛的孤独
玩着不大于赵述岛的游戏
渔民阿贵没看过宋丹丹的早年演出
但做了海鲜鱼宴欢迎采风团
他有点腼腆地说,从前
除了出海打鱼,他的爱好就是
陪着赵述岛指责落日——
落日也曾是朝阳,却从未告诉他
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
渔民阿贵带领采风团到家里
做客,看有线电视,加微信好友
在这个以赵述命名的岛屿上
渔民阿贵认为他对赵述岛的理解已经超过赵述
珊瑚颂之后
我们对珊瑚的赞颂并不止于珊瑚
电影如此,歌曲如此,装饰品
亦如此。在西沙,我们被告知
珊瑚是低等肠腔动物;教科书的说法则是
它们一出生便与先辈的石灰质遗骨
捆绑在一起,没有远方
也不曾读过我们写下的
诗篇;它们创造岛礁而不使用岛礁
我们使用岛礁却总是对珊瑚
另有所图:对珊瑚的赞颂
并不止于珊瑚,一树红花的
谋杀案,第一现场必在百米以下的深海
南方海上之歌
出珍珠的地方本身就是一颗硕大无朋的珍珠
让人牵挂。海南以南的这些岛屿,沙洲,珊瑚礁
看不见的航线,鸥鸟投下的影子
漫无边际的深蓝,甚至
海潮和台风,都是美的一部分
与南海相得益彰。出珍珠的地方本身就是
一颗硕大无朋的珍珠让人牵挂
国家争执只是一个插曲,渔船和军舰
始终长着同一张吃水的脸(从西汉的南海
到唐朝的西南海,中国的舟师
以中国为地理坐标命名这片流动的国土
已逾两千年,而这里的鱼类
据说从来不肯游向外国的海域)
比海口遥远的是三亚,比三亚更加遥远的
是北纬4°——1935年的曾姆滩
1947年的曾母暗沙,或者
1994年投下的主权碑在郑和下西洋路过的地方
溅起记忆的水花:祖先到达之处
有人往海里倒酒,扔瓷器
有人忙于绘制航海图
(没有灯塔之前,他们代替灯塔)
出珍珠的地方本身就是一颗硕大无朋的珍珠
让人牵挂。壬辰年夏日
南海依旧天涯咫尺,西沙群岛
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依旧披着日月轮回的动荡和孤独
海枯石烂完全可能,但我们并不打算相信。
|
|
|
|
联系我们:tianz68@yaho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