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零年第三期
栏目主持:杨卫
主编:杨炼   执行主编:田庄
童蔚,诗人,作家、绘画者,生于北京。上世纪80年代起活跃于诗坛,著有个人诗集《嗜梦者的制裁~童蔚诗选》(2011年)《脑电波灯塔2011~2015 童蔚诗选》(2016年)等。主编《我挣扎,我奋斗》(女性散文集)。1992年应邀参加第23届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部分诗歌作品翻译成英文发表于国外诗歌选本。部分诗作收入《最适合中学生阅读诗歌年选》《当代先锋诗30年谱系与典藏》《中国新诗百年大典》《中国新诗排行榜》《大篷车》《北京当代青年诗人19家》等选本。自从油印了第一本诗集《雪线》之后,1983年起在《秋水》《诗双月刊》《十月》《人民文学》《当代》《诗潮》《北京文学》《翼 女性诗歌》《今天》《山花》等期刊发表作品。曾任职各种类型的媒体。除诗歌创作外,部分散文及小说散见期刊及网络。2013年开始绘画,参展:《中韩艺术家画展》《上苑 2018女诗人艺术展》《十佳女诗人画展》等。 
诗人在视觉艺术中追求什么?
访谈:明迪VS童蔚

 

 

女诗人、翻译家明迪女士,2017年曾以问卷的方式访问了一批诗人、绘画者,以下是这次笔谈的内容:

 

1.你的绘画作品与诗文本之间是否互相呼应?是表层的配诗配画还是更深层次的对话?或者你更愿意让二者互不相干?你的诗歌语言和绘画语言有什么默契或者差异?

 

童蔚(以下简称答):绘画和诗歌两者之间较少完全对应。如果对应希望不是表层的,不仅仅为诗作绘制插图而是与写诗一样有所构思。有时候,一幅画就是一首诗,“无字诗”——有色彩、线条的诗意境界。所谓两种艺术语言之间的默契,就是无字的诗画与强调画面感层出不穷的诗作。有时诗人没有达到,这与写诗的类型有关。所谓差异,来自固有的媒介不同,创作时自然离不开各自的规律。

 

2.你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通常的尺寸?你认为你的优势在哪里?弱点是什么,如何克服?

 

答:我基本上使用油画的颜料、画笔。尺寸大一些也只有,60x90,中等40x50, 小幅的30x40。在尺寸方面完全由于没有画室,只在很小的屋子里作画,所以没有尝试大尺幅作画,也许是一种遗憾。绘画的优势:首先如你是一个诗人,你自然会以诗人的眼睛看到内心的画面,而非仅仅如照相般地客观写实。弱点:技法上完全依赖个人摸索,没有科班训练,自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色彩的饱和度,画面的完成度……而克服缺陷的方法,我想,仍然只能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提升。

 

3.印象派以色调和光线来传递视觉经验、光的流动(时间运转)、以及情感变化,其它艺术流派也都有追求,你在视觉艺术中追求什么?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如何进行训练?

 

答:我自发地呈现过“似是而非”的艺术效果。比如想画出一种记忆,它是如此抽象的具象,它可能一部分完整另一部分是破碎的。再比如,一张脸上可能有另外两张脸的线条。因为空间可以被折叠的、时间也可有重叠的感觉,因此人物的比例可能是失调的,这更吻合我心里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在技术达不到时,我也尽力完成,之后发现不足再改。这有些像写文章,第一稿和第二稿有时候差距蛮大的。

 

4.什么时候开始写诗?什么时候开始绘画(或其它视觉艺术)?两者之间是否互相影响? 前者是否因为后者而有明显的变化或者创新?

 

答:写诗始于80年代初,第一本是油印的诗集《雪线》(1983年)。绘画开始于几年前,2013年,很偶然的女诗人马兰启发我开始绘画,告诉我买什么样的颜料之后我就开始画了。我必须说,绘画对于我这样自学的人来说要拜电子商务购物方便的条件,也不用自己制作画板,那么从电脑书写到拿起笔作画,似乎只是一个转身的动作而并非跨越不可逾越的鸿沟。到目前为止,我写诗的风格没有因为绘画发生根本性变化。诗歌需要心灵的眼睛,绘画需要诗意的眼睛,两者之间有时重叠,有时分开;这就是我对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看法。

 

5.你创作的动力来自哪里?作品的内在支撑来自什么?你主要在哪方面着力,调色?笔法?质感?透视?构图或题材?

 

答:创作的动力往往来自视觉的偶然启发,在这个基础上再创作。我的画作试图表现内心的画境,那就是时常与客观写实相反。我比较注意到画面的整体效果;也比较看重色彩和构图。

 

6.你是否注重表现性别差异?通过什么方式?(如果不想回答这个问题,能否分享一个与绘画有关的童年故事?)

 

 答:我隐约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画过家门前院子里有一个女人在太阳下晾衣服。一根晾衣绳一头拴在老树上一头系在雨漏管。这个女人晾衣服,那时候,就好像一个女孩子与生俱来的感觉、很习以为常的画面,很生活化,所以那时我没有“社会性别意识”或者说我下意识的有些“性别意识”——洗衣服总是女人的事情。如果今天来画,我就想画一个女人将自己的身体像衣服一样弯曲折叠在一根粗大的绳子上。一方面,今天人们运用机器来洗衣服,妇女摆脱了如此繁重的手工劳作;另一方面眼下的女人热衷于减脂,如此轻盈、偏平的身材,瘦到可以弯曲在绳子上;再有,可从女性的身体与衣服密不可分的关系来画,如果这样作画,我想,就纳入了性别视角,画出了性别差异。当然,这样的一幅画,我没有画,只在脑海里虚拟地勾勒出。

 

7.在写诗或绘画上,你是否有意识地创造一种个人风格?或者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了某种个人风格或气质?请描述你作品的独特个性(尤其是外人难以发现的部分)。

 

 答:有一幅画,我命名为《水鬼》,这是一幅很小的画,基本颜色是暗绿、浅绿和褐色,画面肌理呈现出看似有神秘之物潜藏其中。这是不是一种风格呢?我的绘画比诗歌更多的呈现出潜意识,这也许是我的“作画”特点。

 

8.在写诗和绘画上,你受到哪些前辈或者同辈的影响?你最欣赏谁?

 答:诗歌方面,我非常着迷保尔*策兰的作品。他的诗歌给我以启发。绘画方面,夏加尔、毕加索和梵高的画作令我永生赞叹,他们的作品对我具有审美意味的启迪;但技法上不是,我无法模拟他们的技法。

 

9.你写诗与绘画的灵感来源、创作过程、一件作品的创作时间等诸多方面有什么相似或不同之处?

 

 答:灵感的来源并不统一。写诗有时来自“心动”的一瞬间,那是灵魂的工作。但组诗不然,更追求统一的诗境氛围。绘画的灵感,多数始于对某种结构的感觉。两者创作过程比较相近的就是第一稿基本上是一气呵成。最大的不同,当然出自两种“语言”技法层面的差异,必要遵循其本身的规律。

 

10.你通常是先有主题还是完成之后再加标题?你是否修改你的艺术作品?

 答:通常是先创作之后附加标题。诗歌会修改。绘画方面,当感觉到自己的技术不够时,会慎重修改否则越改越远离预期的效果。

 

11.你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有哪些?

 

答: 到目前为止,只有两幅画自己已经满意。

 

12.你对自己的不满意之处?还在寻找艺术突破口?你的梦想是什么?如果已经找到新的突破口,能否分享一下你的探索经验?

 

答:我对自己的不满意就是我的视力不够好,我绘画的时间也不够。艺术的突破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科技和其他的因素试图彻底改变创作前景之前,诗人能绘画,其实是一种挺难得的享受。

我梦想,所有的颜料和调色剂等等都是无害、无味、无污染的;我梦想有一间绘画的屋子,可以随时走进去作画。我梦想将来能够投影头脑中的画面;梦想可以将梦境中的画面直接“存盘”,然后紧贴在画布上。

 

谢谢您的提问。

 

(2017年) 




评论 阅读次数: 201    赞: 0
昵称:

联系我们:tianz68@yahoo.com